关灯 护眼 字体:

878 十字路口(终章)

对现实,开始和高尔察克领导的卫***接触,同时开始向世界各国求援希望能买到足够的粮食。

    8月16日,俄国著名的家高尔基抵达北京,虽然他只是文人,但他很清楚解决俄国粮食危机和内战的钥匙就在这里。

    8月20日,新华帝国第三任首相,前外交部大臣冯琪会见了高尔基,表示新华政府对俄国目前的情况也非常担忧,并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向俄国人民提供人道主义粮食援助。

    三天后,新华皇室代表李秀峰在上海出席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内的一家互助基金会合作,将出资500万蓝币交给基金会运作,用于在全世界范围购买粮食以帮助俄国人民渡过饥荒。

    但高尔基依然忧心忡忡,因为500万根本救不了俄国,根据苏维埃中央委员会的统计,俄国至少要得到大约价值2亿蓝币的粮食才能勉强渡过饥荒,而且新华提供粮食援助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乌拉尔山一带的俄国保皇派。

    此时列宁已经是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再次转头恳求德国援助,最终德国统帅部根据研究,同时也为了对抗新华在俄国的渗透,答应了列宁的要求,向苏联提供价值3000万金马克的贷款,用于从德国和世界各地购买粮食。

    列宁拿到了钱,但问题是他买不到粮食!

    原本世界最大的粮商美国依然处于缓慢的战后恢复期,加上新华政府抢先一步许诺可以用粮食来抵债,最终美加两国都选择了做旁观者,而拥有了大量产粮区的墨西哥政府也因为新华的劝说不愿意出售粮食。

    至于南美和非洲自己都成问题。

    此时他才发现,世界大粮食产区基本上都在新华控制内,而原本可以获得粮食补充的印度更是和俄国一样已经打得不可开交,富庶的印度大平原早已变成堆满了白骨。

    欧洲是唯一可以获得粮食的地区,但英国不可能有多余的粮食,法国稍有多余但大部分也被用于向德国还债,或者被用于交给更加重要且同样是处于内战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西班牙。

    最后列宁不得不答应了新华以停战换粮食的办法。

    1921年11月,中、德和俄国内战双方在苏黎世召开由新华倡议召开的俄国问题四方会议,以协调俄国不断加重的粮食和内战问题。

    中、德两国都明白,俄国是双方的屏障,绝不能让对方的手伸到家门口来,同样俄国内战双方也都是油尽灯枯打不下去了,整个战争中俄国不仅仅失去了人口,还致使工农业遭受严重破坏,文艺复兴时期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