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袁绍这里也是连日军议。
赵基出兵之前,张燕已经忍不住开始动手。
也不是张燕忍不住,而是张燕根本无法强力约束黑山军各部。
小股的黑山军已经出现在中山国,抄掠乡邑,胁迫、勒索豪强、县邑的粮食。
当年与张燕决战时,就在吕布帮助下击溃张燕的黑山联军。
那一战之后,魏郡附近的山谷就被扫荡一遍。
后来朝廷委派新的冀州刺史,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大首领于毒响应,带着各部黑山军攻入魏郡,曾一度攻破邺城,险些掳走袁绍家眷。
若不是贼军中的陶升刻意保护,藏匿了袁绍的家眷,那一战就能让袁绍败亡。
到现在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各部已经扫除干净了,即便还有残留,也都是能忍耐山里苦生活的人,不会再作乱,也没那个力量了。
所以北部黑山军再次作乱,袁绍这里上上下下都有信心击退、驱逐。
可难的就在于上党,难点有三个。
第一是赵基不好对付,兵少了没意义,兵多了后勤压力很大。
舍不得高干被歼灭,派遣小股援兵;被纠缠后,又舍不得,又得派援兵,逐步增兵,将宝贵的机动兵力拖在上党,那就很被动。
因此沮授的意见是命令高干死守壶关,等待主力大军击破张燕,分兵拒守公孙瓒后,再派兵救援高干。
说白了就是让高干去死,上党这里不值得浪费兵力。
赵基根基不稳,不可能来取冀州,赵基也不会强攻邺城,对袁绍不会发动致死攻击。
真正的生死大敌是公孙瓒,只有公孙瓒有攻破邺城,覆灭袁绍的动力。
所以目前的张燕,与其看是赵基的盟友,不如说是公孙瓒的盟友。
只有与公孙瓒联合,覆灭袁绍后,公孙瓒取得冀州,张燕这些人才能返回家乡,清算兼并他们土地的豪强,成为新的豪强。
拉长赵基的补给线,己方守住滏口、井陉,那赵基大概率勒兵不动,会坐视袁绍与公孙瓒、张燕决战。
赵基是皮毛之患,不值得浪费精力。
田丰也赞同沮授的看法,认为赵基势力新兴,所部新取太原锐气正盛,不应该对抗。
放任一段时间,军吏开始享受,军队锐气消散,凝聚力下降,反而就好对付了。
他们两个人基本代表了冀州本土派的意见,那就是放弃高干,让高干自己去拼命。
赵基出兵之前,张燕已经忍不住开始动手。
也不是张燕忍不住,而是张燕根本无法强力约束黑山军各部。
小股的黑山军已经出现在中山国,抄掠乡邑,胁迫、勒索豪强、县邑的粮食。
当年与张燕决战时,就在吕布帮助下击溃张燕的黑山联军。
那一战之后,魏郡附近的山谷就被扫荡一遍。
后来朝廷委派新的冀州刺史,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大首领于毒响应,带着各部黑山军攻入魏郡,曾一度攻破邺城,险些掳走袁绍家眷。
若不是贼军中的陶升刻意保护,藏匿了袁绍的家眷,那一战就能让袁绍败亡。
到现在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各部已经扫除干净了,即便还有残留,也都是能忍耐山里苦生活的人,不会再作乱,也没那个力量了。
所以北部黑山军再次作乱,袁绍这里上上下下都有信心击退、驱逐。
可难的就在于上党,难点有三个。
第一是赵基不好对付,兵少了没意义,兵多了后勤压力很大。
舍不得高干被歼灭,派遣小股援兵;被纠缠后,又舍不得,又得派援兵,逐步增兵,将宝贵的机动兵力拖在上党,那就很被动。
因此沮授的意见是命令高干死守壶关,等待主力大军击破张燕,分兵拒守公孙瓒后,再派兵救援高干。
说白了就是让高干去死,上党这里不值得浪费兵力。
赵基根基不稳,不可能来取冀州,赵基也不会强攻邺城,对袁绍不会发动致死攻击。
真正的生死大敌是公孙瓒,只有公孙瓒有攻破邺城,覆灭袁绍的动力。
所以目前的张燕,与其看是赵基的盟友,不如说是公孙瓒的盟友。
只有与公孙瓒联合,覆灭袁绍后,公孙瓒取得冀州,张燕这些人才能返回家乡,清算兼并他们土地的豪强,成为新的豪强。
拉长赵基的补给线,己方守住滏口、井陉,那赵基大概率勒兵不动,会坐视袁绍与公孙瓒、张燕决战。
赵基是皮毛之患,不值得浪费精力。
田丰也赞同沮授的看法,认为赵基势力新兴,所部新取太原锐气正盛,不应该对抗。
放任一段时间,军吏开始享受,军队锐气消散,凝聚力下降,反而就好对付了。
他们两个人基本代表了冀州本土派的意见,那就是放弃高干,让高干自己去拼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