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三章:民以食为天,推广小麦的必要性



    微微颌首,李承乾环视周遭田亩,意味深长道:“南方多种水稻,亩产至少在两石半左右。”

    “研磨之后,大抵一亩地能得米约1石2斗5升。”

    “按照一家五口人一天吃三顿饭,一年所需约为17石。”

    “这就是说,水稻种植只需要14亩地就足够满足一家五口人的需求。”

    “可黍、稷呢?连水稻一半的产量都不够。”

    “孤听说南方种植水稻分为早稻和晚稻,早稻在春季播种,晚稻则在夏季播种,一年可以采收两次。”

    “岭南、日南、儋州等地更是可以一年种植三季,产量更为惊人。”

    “稻壳用以喂养鸡鸭牛羊,甚至饥肠辘辘时,未必不能给人吃。”

    “小麦的产量或许比不上水稻,但普遍都可以达到亩产1.7石,甚至更多。”

    “且麦麸同样可以用于饲养家畜,必要时未尝不能作为救命的干粮。”

    “试想一下,以小麦取代黍、稷,我大唐的北方可以增进多少粮食产量,养活多少百姓?”

    咯噔!

    话音落下。

    在场的官吏心中不免有些触动,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百姓来说,那就是命根子。

    就像太子殿下李承乾所说,哪怕一亩地能够多产那么几斗,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无异于天大的福音。

    “殿下。”

    “可...”

    太子家令赵弘智欲言又止。

    “我明白你的顾虑。”

    没等他说完,李承乾打断道:“百姓不愿意种小麦,无非是两个原因。”

    “第一,小麦是秋种夏收,一整个春天几乎都被浪费了。”

    “第二,民间不似宫中,有精良器皿可以去除麦壳,研磨成粉,制出可口面食。”

    “太子殿下说得对。”

    一旁老农模样的村正神情激动道:“额们也知道小麦产量大,可是额们吃不下去呀,麦饭剌嗓子。”

    百姓都常年在地里刨事,只要能吃饱饭,他们还在乎种什么,不种什么,实在是如今的小麦对底层百姓来说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桓谭所著《桓子新论》论述:“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春。””

    “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通过流水动力,用于鼓风铸铁,称之为水排。”

    “听闻北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