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三回 万仞庭柱东南倾(2)

    但在蒙古军顽强坚韧的战线后方则已经是一塌糊涂。宋朝方面的基本杀伤都落在蒙古人的后排兵力上,他们的火绳枪手在步兵方阵的间隙处,列队朝着后面的蒙古军大阵射击,虽然只有六列阵势,但宋军火枪手的火力却是连绵不断的制造着杀伤,鉴于蒙古军密集大方阵的阵势,使得每一发子弹几乎都没有白白浪费。在火枪一波又一波的射击中,从后排赶上来参战的蒙古方阵,在接战之前就先遭遇到了惨重损失。更恐怖的打击来自于宋军火炮的射击,通常来说,如果不是臼炮,或者说,按照民间的说法,矮子炮,能够使用弯曲的弹道进行抛射的话,一般的火铳和火炮,通常只能部署在大军之前进行直接射击,这是因为火炮的弹道平直,不能在炮口前设置任何障碍的缘故。

    但宋人显然使用了一种新式的射击方式,将炮口上倾一定角度,使得炮弹能够飞跃本方步军大阵的头顶,形成一道较浅的弧线,直接落入对面的敌军大阵中,因为其弹道比起粗暴的直线射击或者猥琐的曲射更加优雅,被临安的文人们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称,“彩虹坠落”。

    名称虽然优美,但若是使用通常的实心炮弹,彩虹坠落就会成为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战术,因为铁制弹丸只有平射方能达成最佳杀伤效果,类似彩虹坠落的射击术,至多只能在地面上砸个大坑,若是不能对敌人造成直接杀伤,那么威力就非常有限了。

    显然宋朝并不是只追求美感而发明这样的射击法,他们有一个更加实际的需要,就是充分发挥新式炮弹的威力。

    实战用榴弹的设想,几乎从火炮开始出现的那一刻就有了,但二十年以来,宋朝不断在榴弹开发上投入人力物力,但通常都收效甚微,所开发出来的榴弹,不是威力不足就是难以应用在现役的火炮上。但郑云鸣依旧顽固的坚持这项武器的开发,朝野内外知情人无不将其看做是英明睿智的郑相公难得的败笔之一,皆因郑云鸣设想中的榴弹,必须满足两个自相矛盾的条件,其一是榴弹的外壳要足够坚实,以抵挡炮膛内火药爆燃引发的超高压力,其二是炮弹的外壳要足够脆弱,让内藏的炸药爆炸之后马上裂解成无数小碎片,增加杀伤力。

    这看似是一对根本不能调和的矛盾,也难怪连皇帝本人都在闲聊的时候对近侍们抱怨道:“若此事能成,岂非负薪救火,怀冰御寒?郑云鸣一生明理,如何此事这般糊涂?”

    自然,榴弹的研究也不是没有任何收益,最起码榴弹的研究为投石机部队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攻城弹药,即投石机用榴弹,又名开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