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3章:来自旧世界的风暴(Ⅱ)

者还是内陆居民,都从来没把远东行省的居民当成平等的同胞看待,视远东行省为“穷山恶水”,视当地居民为低人一等的异端刁民。

    当政者长期抱持这样的心态,远东人又怎能不与帝国当局离心离德?

    既然不被当成平等的国民看待,他们理所当然的走向分裂。

    亚尔夫海姆作为亚珊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其地缘困境与远东行省有相似之处。

    事实上,亚尔夫海姆并不特殊,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殖民地能够永远心向母国。

    地理上的万里重洋,必然会隔断感情上的纽带,最初几代殖民者或许还会怀恋母国,忠于母国政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又一代子孙在殖民地上出生长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终其一生都不曾踏上母国的土地,自然会对重洋之外那个虚幻的母国产生隔膜,情感日益冷淡,最终形成普遍的独立意识。

    亚尔夫海姆的民众,就处于这样一种与母国日益感情淡薄、若即若离的状态。

    大多数当地人说起亚珊帝国,与谈到海蓝、斐真、迦南时的心态没啥区别,都是“外国”。

    《莱顿邮报》社自创建以来就以政治立场偏左著称,对母国政府的批评尤为激烈——或许这就是该报能够卖出上万份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乔安隐约猜到莱顿邮报社与“自由之子协会”之间存在不可言说的关联。

    这么大一家报社,上百名雇员,每个月的开销都很大,再加上时不时的挑战政府容忍底线,能够生存至今并且日益状大必然离不开权力与财力的支持。

    没人知道莱顿邮报社的董事会构成,但是乔安确信“自由之子协会”为报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助,这其中既包括金钱,也包括更重要的情报网络。

    拿谁的钱就得替谁说话,报社也不能免俗。

    “自由之子协会”靠偷税走私发家,说白了就是一个由无数大大小小的走私商人共同组成的“犯罪辛迪加”,他们当然无比痛恨政府征税。

    看到远东人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税运动,哪还用考虑孰是孰非?

    当然无条件的支持抗税一方,严词抨击收缴苛捐杂税的帝国暴政——这一立场在米兰达女士的社评中也有所体现。

    从外公那一代算起,乔安已经是出生在殖民地的第三代移民。

    他对相隔重洋的那个旧世界毫无印象,发生在万里之外远东行省的这场抗税暴动,至少从当前来看不会对他的日常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相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