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解决之法,看得本王都难断主次了。”
袁承范道:“地方官员做事,素来如此,不过殿下也不必忧心。”
“哦?袁从事可有良策?”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问道。
袁承范回道:“治水之主次何必去看这些奏本,殿下要看的是各地水情。”
李恪看着袁承范似有成竹在胸的模样,问道:“袁从事以为呢?”
袁承范回道:“臣以为,治淮水水患之首要,当在楚州盱眙。”
“盱眙?这是为何?盱眙有洪泽湖,足可供水转流,岂是首要?”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不解地问道。
盱眙本就是楚州下辖一县,洪泽湖更在盱眙之内,算不得什么名山大川,袁承范不知李恪怎知的洪泽湖,但他还是对李恪道:“洪泽湖方圆不过十余里,若汇小流尚可,可要汇转淮水,恐怕还远远不足。”
十余里?
李恪闻言,先是微微一愣,接着才想了起来。
李恪记忆中的洪泽湖,烟波浩渺,方圆千里,但那都是五百年后的事情了。
如今的淮河,尚无黄河夺道之说,故而在淮河中下段,也还尚无那个自北宋后才成,蓄水万方的洪泽湖,现在的洪泽湖只是一个小泊而已。
袁承范见李恪似乎有些愣住了,哪里知道他的心思,只当他未能然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接着解释道:“淮水起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淮河之长,计两千余里,而就在这两千余里的淮水之中,水位最涨的便是转水最急楚州盱眙段了。”
楚州盱眙。
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从这一摞高高的奏本中找出了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
“楚王殿下钧鉴,臣楚州刺史方安叩拜:连日江淮暴雨,淮水、运河暴涨,均有决堤之险。两水均乃天下要流,如若决堤,所祸者绝非楚州一地,恐将延及江淮,东南半壁,或化作一片泽国”
方安奏本所写的内容不多,比起其他州郡的少了许多,但李恪看着这倒奏本中的内容,虽还在夏日,但李恪的后背竟嗖地一阵凉意。
诚如方安所言,楚州地处险要,淮水与运河在此交汇,若是两河决堤泛滥,到时受灾的绝不止是楚州一地,甚至不止是淮南这个大唐粮仓,到时整个大唐都会为之动荡。
关中虽号称沃野,然地狭人众,京师每岁产粮已渐不能自给,否则前隋炀帝,太上皇李渊,皇帝李世民也不会每岁巡视洛阳,带着一众官员禁军就食东都了。
袁承范道:“地方官员做事,素来如此,不过殿下也不必忧心。”
“哦?袁从事可有良策?”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问道。
袁承范回道:“治水之主次何必去看这些奏本,殿下要看的是各地水情。”
李恪看着袁承范似有成竹在胸的模样,问道:“袁从事以为呢?”
袁承范回道:“臣以为,治淮水水患之首要,当在楚州盱眙。”
“盱眙?这是为何?盱眙有洪泽湖,足可供水转流,岂是首要?”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不解地问道。
盱眙本就是楚州下辖一县,洪泽湖更在盱眙之内,算不得什么名山大川,袁承范不知李恪怎知的洪泽湖,但他还是对李恪道:“洪泽湖方圆不过十余里,若汇小流尚可,可要汇转淮水,恐怕还远远不足。”
十余里?
李恪闻言,先是微微一愣,接着才想了起来。
李恪记忆中的洪泽湖,烟波浩渺,方圆千里,但那都是五百年后的事情了。
如今的淮河,尚无黄河夺道之说,故而在淮河中下段,也还尚无那个自北宋后才成,蓄水万方的洪泽湖,现在的洪泽湖只是一个小泊而已。
袁承范见李恪似乎有些愣住了,哪里知道他的心思,只当他未能然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接着解释道:“淮水起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淮河之长,计两千余里,而就在这两千余里的淮水之中,水位最涨的便是转水最急楚州盱眙段了。”
楚州盱眙。
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从这一摞高高的奏本中找出了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
“楚王殿下钧鉴,臣楚州刺史方安叩拜:连日江淮暴雨,淮水、运河暴涨,均有决堤之险。两水均乃天下要流,如若决堤,所祸者绝非楚州一地,恐将延及江淮,东南半壁,或化作一片泽国”
方安奏本所写的内容不多,比起其他州郡的少了许多,但李恪看着这倒奏本中的内容,虽还在夏日,但李恪的后背竟嗖地一阵凉意。
诚如方安所言,楚州地处险要,淮水与运河在此交汇,若是两河决堤泛滥,到时受灾的绝不止是楚州一地,甚至不止是淮南这个大唐粮仓,到时整个大唐都会为之动荡。
关中虽号称沃野,然地狭人众,京师每岁产粮已渐不能自给,否则前隋炀帝,太上皇李渊,皇帝李世民也不会每岁巡视洛阳,带着一众官员禁军就食东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