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个张謇在科举之路上确实是倒霉透顶,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着,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从光绪十一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
在别人眼中看来能够被清流之首的翁同龢和潘祖萌看上并且重点提拔的人应该是走了天大的运气,但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正因为翁同龢明里暗里帮助张謇,甚至是在批改考卷上做手脚,反而导致了张謇科场一败再败。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翁同龢认错了试卷,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科场上的事是讲命的,张謇现在已经四十一岁了,就算翁同龢再怎么罩着他,大清国若是真的出了一个五十岁的状元郎,翁同龢的老脸都没地方搁了。要是把十八岁的谭延闿和四十一岁的张謇放在一起,论学术一本《劝学篇》超过张謇太多,论风仪谭延闿是英气逼人,反观张謇说好听点叫“成熟稳重”,实际上就算他老翁再卖命,点状元可是老太太的活儿,谭钟麟在老太太面前是红人,焉能不点谭延闿的名?!
当翁同龢得知昔日被自己称为“少年奇才”的谭延闿居然十七岁考中解元后,他一面为自己的眼光洋洋自得,一面又为自己的好学生张謇感到担心——在科场上无论哪一方面,张謇差了谭延闿不是一点半点,翁同龢可以帮张謇作弊拿到会元,但是南元比解元名次上差一名,含金量就是一天一地,况且谭延闿科场是连战连捷,综合起来若是两人真的在恩科考场上对上,张謇还是干脆准备明年再考来得更加实际一些。
年纪大了的张謇等不起,翁同龢同样也等不起——培养了近十年的好学生,那是留个自己的第一学生光绪皇帝辅政用的,翁同龢的派系必须有人传递下去,文廷式、志锐、盛昱等人也可以看得过眼,但是他们还不能主持大局,张謇则有这个能力,考上状元后便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其成长起来。
在别人眼中看来能够被清流之首的翁同龢和潘祖萌看上并且重点提拔的人应该是走了天大的运气,但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正因为翁同龢明里暗里帮助张謇,甚至是在批改考卷上做手脚,反而导致了张謇科场一败再败。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翁同龢认错了试卷,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科场上的事是讲命的,张謇现在已经四十一岁了,就算翁同龢再怎么罩着他,大清国若是真的出了一个五十岁的状元郎,翁同龢的老脸都没地方搁了。要是把十八岁的谭延闿和四十一岁的张謇放在一起,论学术一本《劝学篇》超过张謇太多,论风仪谭延闿是英气逼人,反观张謇说好听点叫“成熟稳重”,实际上就算他老翁再卖命,点状元可是老太太的活儿,谭钟麟在老太太面前是红人,焉能不点谭延闿的名?!
当翁同龢得知昔日被自己称为“少年奇才”的谭延闿居然十七岁考中解元后,他一面为自己的眼光洋洋自得,一面又为自己的好学生张謇感到担心——在科场上无论哪一方面,张謇差了谭延闿不是一点半点,翁同龢可以帮张謇作弊拿到会元,但是南元比解元名次上差一名,含金量就是一天一地,况且谭延闿科场是连战连捷,综合起来若是两人真的在恩科考场上对上,张謇还是干脆准备明年再考来得更加实际一些。
年纪大了的张謇等不起,翁同龢同样也等不起——培养了近十年的好学生,那是留个自己的第一学生光绪皇帝辅政用的,翁同龢的派系必须有人传递下去,文廷式、志锐、盛昱等人也可以看得过眼,但是他们还不能主持大局,张謇则有这个能力,考上状元后便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其成长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