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作还并不是很清楚,不过就他所接触到的北洋,无疑是相当有效率的,从一个侧面也反应出了北洋系统的强大。在前生的记忆中,后世对北洋的理解基本上是从清政府完结开始的,由袁大头和他的部下们开创的北洋,但是谭延闿不得不承认袁大头和他的部下只是将北洋的力量拓展到了全国,若是现在北洋训练新式陆军的话,其实力将会全面超过袁大头的北洋——此时北洋的力量非常的内敛,尽管它无论内外都充满了矛盾和危机,但是它却是非常强大。
“怪不得这么多人要对老李喊打喊杀的,这家伙的家底也太厚实了,军队就在天津离北京这么近,想那些满人也不光是为了眼红银子,恐怕李鸿章要是造反的话,至少把北京一窝端还是不会有太高难度的……”谭延闿一边在李鸿章幕府中做事,一边也四处到其他文职班房中坐坐,也是想更身入的了解北洋内部的情况,这种机会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遇到的。
想想记忆中戊戌政变,谭延闿觉得维新党将希望寄托在大头同学所训练的新军上面,他就微微苦笑的摇摇头,自己如果是李鸿章该多好,直接将北京的满清贵族一锅端也省得自己劳心费力最终还挂个汉奸的骂名了,可惜就算用脚趾豆想想李鸿章也不会反叛,在这点上倒是和他的老师曾国藩差不多。
同治光绪两朝,枢廷重臣多昧于外势,像翁同龢、潘祖萌、甚至包括张之洞等清流则是空怀热血,就如同张佩纶那样大发不切合实际的言论,一旦被送上战场第一个逃跑的就是他们本人。清流都以张佩纶为耻,在其入赘李鸿章之后就更加如此了,殊不知他们本身和张佩纶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现在的朝廷明显是翁同龢一系高调出场鼓吹战争,像翁同龢这样的“权势”派在大清现在的官场上有着风向标的作用——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太后大操大办六十大寿之后就要入颐和园养老不问政事了,剩下来的真要归政于光绪皇帝,至少在表面上,此时的翁同龢还是光芒四射非常耀眼的,只有少数人诸如张之洞、李鸿章、谭钟麟这样的人物才会对未来的政局洞若观火,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大清政治秩序的重要影响者,至于那个制定者自然还是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储秀宫的一个“战”字,李鸿章的态度立刻变得强硬起来,毫不犹豫的向总理衙门表示和日本决裂的态度,可见影响之深。
有翁同龢带头,黄绍箕、丁立钧、王仁堪兄弟等“新生代”清流们都纷纷上章主战,一时间朝堂上真是豪情满怀,人人放言高论,个个都成了绝世智者……以孙毓汶为首的军机大臣
“怪不得这么多人要对老李喊打喊杀的,这家伙的家底也太厚实了,军队就在天津离北京这么近,想那些满人也不光是为了眼红银子,恐怕李鸿章要是造反的话,至少把北京一窝端还是不会有太高难度的……”谭延闿一边在李鸿章幕府中做事,一边也四处到其他文职班房中坐坐,也是想更身入的了解北洋内部的情况,这种机会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遇到的。
想想记忆中戊戌政变,谭延闿觉得维新党将希望寄托在大头同学所训练的新军上面,他就微微苦笑的摇摇头,自己如果是李鸿章该多好,直接将北京的满清贵族一锅端也省得自己劳心费力最终还挂个汉奸的骂名了,可惜就算用脚趾豆想想李鸿章也不会反叛,在这点上倒是和他的老师曾国藩差不多。
同治光绪两朝,枢廷重臣多昧于外势,像翁同龢、潘祖萌、甚至包括张之洞等清流则是空怀热血,就如同张佩纶那样大发不切合实际的言论,一旦被送上战场第一个逃跑的就是他们本人。清流都以张佩纶为耻,在其入赘李鸿章之后就更加如此了,殊不知他们本身和张佩纶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现在的朝廷明显是翁同龢一系高调出场鼓吹战争,像翁同龢这样的“权势”派在大清现在的官场上有着风向标的作用——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太后大操大办六十大寿之后就要入颐和园养老不问政事了,剩下来的真要归政于光绪皇帝,至少在表面上,此时的翁同龢还是光芒四射非常耀眼的,只有少数人诸如张之洞、李鸿章、谭钟麟这样的人物才会对未来的政局洞若观火,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大清政治秩序的重要影响者,至于那个制定者自然还是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储秀宫的一个“战”字,李鸿章的态度立刻变得强硬起来,毫不犹豫的向总理衙门表示和日本决裂的态度,可见影响之深。
有翁同龢带头,黄绍箕、丁立钧、王仁堪兄弟等“新生代”清流们都纷纷上章主战,一时间朝堂上真是豪情满怀,人人放言高论,个个都成了绝世智者……以孙毓汶为首的军机大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