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创建强学会的消息并不是沈静等亲密的幕僚告诉谭延闿的,而是谭钟麟告诉他的。因为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影响非常大,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以“变法强国”这一理念影响了众多有识之士。会试过后康有为得进士选入工部任主事,借着公车上书这股士气开办了《万国公报》,并且组建了强学会,以此来宣传自己的仿效日本变法强国的思想。
强学会在琉璃厂租了一个院子作为会址,购置各种图书供人阅览,并且每隔三天进行一次集会讨论中国自强之学,同时也顺道批判李鸿章等人在甲午战争的卖国行为。为了扩大影响,康有为等人还自己出资办了《万国公报》,上面专门刊载西洋列强国家和日本的政事要闻,而且还发表一些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等人的政论文章,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张出现在京师的中国人自办的报纸,当然这个时候的《万国公报》由于经费有限,而且康有为梁启超的办报初衷就是想要在政界引起反响,所以《万国公报》主要是附在朝廷邸报后面,免费发给各个衙门口的。
《万国公报》的体例基本上完全效法《强学文摘》,不过在政论体文章上却要比谭延闿的《强学文摘》更加辛辣,直指要害,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引起举国轰动的时刻,这种措辞极为辛辣的文章很容易挑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万国公报》发行之后引起了很深远的反响。一时间《万国公报》的风头居然盖过已经经过数年发展运作的《强学文摘》,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万国公报》是强学会的报刊,而《强学文摘》的来头则是那个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在数年前开办的。
尽管《万国公报》的风头甚健,但是已经交给沈静主持的《强学文摘》依旧是非常沉稳的保持了自己的创刊风格,对于每期还是以介绍国外的情况为主,政论性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对欧美列强国家政治事件的评论,至于国内也有,但是总体比例不大,而且言辞风格非常内敛,这正好和《万国公报》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康有为和梁启超一开始并不打算自己办《万国公报》的,办一份免费的报纸虽然成本上并不算高,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所以他们一开始是向已经将总部搬到天津的《强学文摘》来投稿。这样一来也可以借助《强学文摘》的名气,来推广自己的政治思想,可惜他们的文章被沈静认为是“言辞过于尖锐”,而且在交给谭延闿的时候,谭延闿也明确的指示沈静不要使用他们的文章。在万般无奈之下,康有为和梁启超终于决定自己来办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