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七章 设障

样,对回购德国工厂表示强烈的反对——德国洋行为了方便在中国搜购大量的土特产品而建立的加工厂,目前规模并不算大,但是经过初级加工后的产品有利于运输和在国外的后期加工,并且“加工厂”的尺度也很难说,比如包装、装卸环节,如果将这些全都砍掉,那一个洋行岂不是如同砍掉八条爪的章鱼?

    谭延闿也乐得拖延时间,和海靖在商业贸易谈判中据理力争,反正当年的不平等条约上是这样明文写着的,现在好不容易抓住德国难堪的机会,正是将这些加工厂全部砍除的大好机会。谭延闿和伍轩仁已经借着工商银行准备了大笔的资金向民族资本家们开始放款,一旦谈判条约达成,这些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就会蜂拥而上吃掉这些加工厂。德国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剩下来谭延闿也会对其他列强洋行下手,到时候重新修订条约,这就是中国收回关税手中的筹码,同时也趁机加强民族资本的成长,好应对以后的竞争。

    说到底中国处于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下的普通老百姓对朝廷官员是害怕到骨髓中的,不仅是老百姓,就是地位财力稍高的商人也是如此。德国的洋行几近瘫痪之后,民族资本家们便拿着工商银行的放款开始在德国洋行设立在各地的加工厂旁边开设新的工厂,而雇员都是以前为德国洋行服务的工人。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的官员也接到了上面的“意思”,说不上是鼓动,也可以算是“威胁”,以前在德资的加工厂工作的工人全部辞职到了新的加工厂工作。

    配合谭延闿早期主张的和列强洋行抢购土特产品的计划,一时间德国在华的商业利益可以算是名存实亡,这对德国本土的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谭延闿也顺势做出了一定的让步,除了德国设立的中国工厂之外,洋行可以进行贸易活动,可是没有加工厂的配合,德国洋行只能够提高价格从中国加工厂中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土特产品。

    至此在中国生活十数年的德国公使海靖也明白了,德国资本设立的中国小工厂就算不被收购也没救了——中国百姓害怕官员,只要官员在某些方面加以“暗示”,为了求得平安,这些中国百姓宁可降低一些价格将手中的货物卖给中国加工厂,也不敢卖给德国的加工厂,更不敢到德国资本开设的工厂中去求生活。

    设立在天津的德商礼和洋行、禅臣洋行、德义洋行、捷成洋行等德国在华资本最为强大的几大洋行与德国公使海靖展开会谈。其实就毫无征兆发生的胶州湾事件,德国洋行并没有事先得到国内的通知,德国两大军火公司,代表克虏伯的礼和洋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