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烈士后人(2)

  画外音响起:“共产党员刘罗汉……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好一个面无惧色、骂不还口,至死方休,尽管很多人已经听过多遍这句雄浑的画外音,放映厅里依然是满场叫好喝彩声。

    当影片结尾处,江文等汉子抱着自制燃烧弹冲上去跟鬼子同归于尽的时候,下面一片唏嘘。

    低低的,学生们跟着背景音乐轻轻哼着那首澎湃的主题歌:九月九酿新酒。

    没人察觉到,剧场后面门帘一挑,老院长谢非站在自己的学生方阵后面。

    明暗不定的银屏反光在他沧桑的老脸上闪烁着,多少年了,学生们之间已经多少年没有这种气氛了。

    感谢鬼子。没有他们,怎么能让和平年代的中国年轻人如此万众一心。

    ……

    下午,《男子汉的大和》终于在电影学院剧场放映了。

    跟上午的热烈气氛相比,下午剧场里鸦雀无声。

    不得不承认,经过十几年的此消彼长,中日电影之间的差距又拉大了。

    尽管日本人用了卑鄙的手段,但是他们自己的技术和艺术确实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亚洲老大,在世界上,也足以跟好莱坞叫板。

    尤其是上午大家刚刚看完《红高粱》,那是十几年前的老片子,抛开民族精神和影片内涵不说,至少在技术上和艺术理念上,更加显得落后了。

    要在国际市场上踩住日本人,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易青和依依、孙茹坐在一起,看着大银幕,心情复杂。

    论艺术认知,论水平,论理论,论研究成果,中国电影人半点都不会输给日本人,也不会输给任何国家。

    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们确实输了。

    今天的中国,还有谁愿意投这么多的钱来拍一部民族爱国影片?日本人尚且歌颂他们的二战“英雄”,为这些侵略者招魂,而我们中国人,只会把狼牙山五壮士从孩子们的眼皮底下删除。

    就算拍成了一部好电影,能通过审查吗?要过多少关卡?

    中国又有多少影视公司,愿意投入开发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进电影技术?

    可怜的中国电影人,这条路太难了。

    易青正在烦闷不已的时候,耳边嗡嗡的听见有人说日语,他禁不住向那个方向怒视而去。

    一般的电影节看的都是样片,也就是没有字幕和翻译的,日文片就讲日文,中文片就讲中文,连戛纳都是如此。外国评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