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佩服,我偷笑,这个会又有多少青年懂得“马甲”的意义了?他们都巴不得自己一直用一个笔名被全世界知道吧?

    80年代末正是青年之花盛开的年代,流行交笔友和谈。中国自古这样,古代认字的不多,靠对对联玩玩文字游戏写几句诗词就能称“秀才”了;现在情况好一点,只要谈谈外国人名捧一本诗集也能迷倒一片;过了2000年大家不吃这套了,小资开始觉醒。我不怎么喜欢这种态度,在我看来中国现代算得上大师的就两个,上有鲁迅下有王小波。这两人真正能做到持评论,真诚,坦荡,不厌其烦地把别人不爱听的话都说出来。

    现在靠稿费过日子也只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不露面赚钱在网络时代之前我也只能想到这个。

    张小桐对我写的那些东西一直佩服不已,她不明白:“为什么能写好的东西你非要写的很差?”

    我解释:“你觉得很多人慕名给你写信求爱或者找上门来是好事么?”

    张小桐摇头。

    我说:“我们要做到的是游刃有余,而不是把局面变成自己控制不了。”

    张小桐若有所思地点头。

    我说:“如果你希望自己开心,就不应该有困扰。被太多人关注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困扰,你现在还不能理解,等你独立生活就能明白。”

    张小桐眨眨眼睛:“你独立生活过?”

    “咳……”我有点尴尬,“虽然没有,但道理总是明白的。”

    “你前几天才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你就保持心态,等到实践之后再做结论吧。”

    “……”

    89年9月,我终于也要上学了。首先是参加入学的面试,当时名牌小学都牛到不能行,要想非本区所辖想入学的学生参加半个小时的面试,我坚持自己参加考试不用父母陪,最后家里人妥协了,让张小桐陪我来学校。

    我应试的学校也是张小桐所在的北关市一小,虽然在这里上过学前班,我对这座学校的记忆依然是不甚清晰。看来即使超强的记忆力也要被情绪左右,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在校门口,我和张小桐吃着路边的糖人,内心挣扎了很久。按照我过去的生活来看,我是不会在这座小学就读的,我到底要不要读?

    张小桐看出我在想事,用胳膊捅捅我:“怎么了?”

    我抬头看看天上的云丝,想起一个人,叹了一口气。

    “姐,我们回去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