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好同志帮助,我还怕什么?

    三个星期下来,快期末考试了,我为未来科幻小说界明日之星张小桐小姐量身定做的小说也接近结尾。在结尾处停了一下,我问张小桐:“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结尾比较好?悲情略带希望还是喜剧?”

    张小桐想了很久,问我:“有什么区别吗?”

    “结尾并不重要。”我说,“不管赋予它什么意义,它都只是一部商品,重要的是结尾将决定你一年内的发展风格。你想当叛逆型的还是正统型的?”

    “区别在哪里?”

    “叛逆型能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传统型能多赚一些钱。”我解释。

    张小桐笑嘻嘻地问:“你的意思是哪种?”

    “叛逆型,”我低头看稿纸,“代价是可能小姨小姨父会不高兴,好处是以后办事方便。”

    “那就叛逆型吧,”张小桐像做决定晚上吃什么一样随便,“我爸我妈不怎么管我的。”

    当天晚上我就把结局写出来了,最后主角一个没剩,全杀,在黑色中探讨人性。这种结局在91年的少年创作群里基本上没人尝试过,果然引起争论。我铁了心要把张小桐炒成知名小作家,干脆匿名写了一篇讨论作品与人品挂钩是否得当的文章,痛骂了当时做书评的一些所谓“德高望重”的前辈。在文章中我质疑了某些专为少年写作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们的成就,明确提出“你们现在的心态是否能理解青少年儿童”和“你们希望懵懂持续到什么时候”。这篇东西分三份寄给了三个全国知名的行事逆天的著名杂志和报纸。后来三份刊物分别经过修改后刊登了这篇名为《成长要素和营养不良》的杂文。张小桐的小说之争由此展开。

    事情闹的不小,学校里老师找张小桐谈话,让她在报纸上道个歉,受了教唆的张小桐态度强硬:“我不道歉,我只是写小说,他们自己小题大做,跟我没关系。”

    老师觉得没面子,通知找家长。小姨和小姨夫知道了,全家都知道了。

    大伯先找张小桐谈话,以长辈姿态询问张小桐:“小桐,听说你写了个小说?”

    张小桐笑得灿烂:“我想让爸爸妈妈减轻点负担,有人说给钱,我就写了。”

    大伯显然被绕得开始跑题:“哦?给钱,给多少钱?”

    “刚开始收一千字给30块,后来有好几家找我,我给其中两家写,每家都是一千字50块。”

    “啊?这……这么……不少啊……”大伯显然有点吃惊,“那你写了多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