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八章 宴请

可能性。

    在王静辉看来,农民起义虽然可以通过改朝换代来对全国土地进行重新洗牌,但不过是换个皇帝解决不了老问题。用不了多久随着人口的增加这将会又成为社会地老大难。同时带来地社会危害极为严重——一次改朝换代就要人口减少一半,在他眼中实在是太可怕了!土地兼并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改朝换代的进行,这使得中国在历史的怪圈中不断的转圈。

    对于土地兼并,王静辉的心中没有什么深刻的感觉,但是对于失去饭碗人群的壮大对社会地稳定性带来危害,这可是他深有感触的——在后世衡量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其中“失业率”是一个重要地指标。

    后世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还不断的挖空心思来降低社会失业率,来保障社会稳定发展。放在这个时代。“失业率”就是失去土地农民数量的代名词,若是“农民失业率”持续升高或是居高不下,那离爆发农民起义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这个时代地中国也仅仅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还远没有达到工业化的水平,王静辉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思路——将“农民失业率”向“工业”转化。其实王静辉不知道的是在这个时代。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处在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无论是在钢铁、矿业、纺织等手工业方面,都全面超过了后世地英国,不过可惜的是宋朝一直是靠“自己的内需”来拉动经济,没有想到向外扩展。钢铁产量以几倍的规模超过英国,但都是用来制作兵器,用在民生方面反而很少,无法有效的推动社会发展。

    宋朝国内的市场很难容下已经是高度发达的手工业,产品卖不出去,海外市场有没有被充分的重视起来,陆上传统地交易路线——丝绸之路因为党项和大宋关系的交恶而中断,此时的西方对东方的认识便是契丹为中国的代名词。表现最突出的便是俄语中的中国便是“契丹”的音译。陆上商业交流通道被堵塞,目光又没有投在海上,只会造成手工业产品打不开销路,连生存都是问题,更不要说是容纳失去土地的农民,最终帝国经济还是要被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所拖垮。也许命运和王静辉开了一个玩笑,把他送到宋朝来,现在才让他发现其中的一些彻底改变这片古老土地的方法,虽然还有些模糊,但前面已经露出了一丝曙光。

    另外一位杭州商人说道:“驸马,这毕竟是小本生意,在整个大宋来设立作坊,这可能吗?!”

    王静辉在意识到肥皂产业的关节后心情格外的舒畅,虽然这个商人说的话有些难听,可能若不是顾忌到自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