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着太多的遗憾,不管怎么样,现在它已经开始走上另外一条路——直到现在,他已经完全确定大宋的宿命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是缺少的却是一点点运气和机会,而他则为大宋提供了最基础的实力。辽国在他的眼中已经并不重要了。只要稍微明白一点的人都知道,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过是时间问题,而辽国若是没有变化的话,则注定要被历史淘汰——不过用不着历史上的女真民族建立的金朝,多半还是大宋亲自操刀动手,因为大宋是不会给一个曾经沉重伤害过自己的对手以任何机会的,尤其这个对手现在还是垂死挣扎之中。
当文彦博和郭逵等人进入皇宫福宁殿还不到半个时辰,正在紧急商讨之中的众位大臣的会议便被一个意外给打断了——现任情报局提举彦生和枢密副使冯京请求面圣,说是有重要事宜要向圣上亲自汇报。
这次福宁殿会议的参与者少了王静辉,尽管文彦博和郭逵两人对王静辉的推断非常佩服,不过要仅凭这些来说服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司马光,他本身就对韩琦私自在河北的行动已经提心吊胆了,不过好在由于辽国的退让使得大宋已经控制下来这次事件,大宋能够从中谋得更大的利益他很高兴,但这样走钢丝式的行动还是越少越好。
文彦博和郭逵等人正在这次会议上处于下风,尽管皇帝赵顼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司马光的坚决抵制,使得两人徒劳无功,而旁边王安石的态度则是耐人寻味。虽然反对但是态度并不坚决,仿佛有些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文彦博和司马光是保守派的两面旗帜。尽管论声望文彦博是远远输给司马光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当今枢密使的地位在朝堂上说话的声音就弱于一个参知政事——新的官制改革后,司马光的职位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副相,可是副相的人数已经由过去的五个变成了十二个,就连首相王安石的权力都被大大摊薄,更不要说是司马光了。
不知道是为什么,王安石和王静辉在军制改革当中可能是出于谨慎的缘故,对枢密院及三衙这样的高级军事部门并没有太多的改动,而与之相联系的兵部除了从三司手中拿回了胄安和虞案之外也没有太多的变动。朝廷中对军事制度的改革都是拭目以待,纷纷猜测最后的结果,毕竟现在的枢密使职位权力之大、声望之高可谓是立朝以来从来就没有过的——以往首相和枢密使分管朝政和军政,按照大宋“扬文抑武”的政策,枢密使在首相之下,可是现在因为改革进程的缘故,首相权力削弱,可是枢密使的权力却没有丝毫动摇,不仅如此给人的感觉似乎枢密
当文彦博和郭逵等人进入皇宫福宁殿还不到半个时辰,正在紧急商讨之中的众位大臣的会议便被一个意外给打断了——现任情报局提举彦生和枢密副使冯京请求面圣,说是有重要事宜要向圣上亲自汇报。
这次福宁殿会议的参与者少了王静辉,尽管文彦博和郭逵两人对王静辉的推断非常佩服,不过要仅凭这些来说服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是不够的,尤其是司马光,他本身就对韩琦私自在河北的行动已经提心吊胆了,不过好在由于辽国的退让使得大宋已经控制下来这次事件,大宋能够从中谋得更大的利益他很高兴,但这样走钢丝式的行动还是越少越好。
文彦博和郭逵等人正在这次会议上处于下风,尽管皇帝赵顼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司马光的坚决抵制,使得两人徒劳无功,而旁边王安石的态度则是耐人寻味。虽然反对但是态度并不坚决,仿佛有些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文彦博和司马光是保守派的两面旗帜。尽管论声望文彦博是远远输给司马光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当今枢密使的地位在朝堂上说话的声音就弱于一个参知政事——新的官制改革后,司马光的职位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副相,可是副相的人数已经由过去的五个变成了十二个,就连首相王安石的权力都被大大摊薄,更不要说是司马光了。
不知道是为什么,王安石和王静辉在军制改革当中可能是出于谨慎的缘故,对枢密院及三衙这样的高级军事部门并没有太多的改动,而与之相联系的兵部除了从三司手中拿回了胄安和虞案之外也没有太多的变动。朝廷中对军事制度的改革都是拭目以待,纷纷猜测最后的结果,毕竟现在的枢密使职位权力之大、声望之高可谓是立朝以来从来就没有过的——以往首相和枢密使分管朝政和军政,按照大宋“扬文抑武”的政策,枢密使在首相之下,可是现在因为改革进程的缘故,首相权力削弱,可是枢密使的权力却没有丝毫动摇,不仅如此给人的感觉似乎枢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