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火枪进行随时维护。
由于几年前王静辉曾经对苏颂和沈括详细提起了“标准化”的概念,并且引用了秦军的后勤制度。尽管在这个时代标准化实施起来是极为困难的,但是秦朝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宋没有理由办不到,至少也可以模仿后世四五成的样子。尽管这种似是而非的“标准化”还很差强人意,但毕竟在军事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大宋作坊中的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艺制造了大量的火枪配件,这么多的配件虽然不能够保证和原武器配件做到严丝和缝,但是十个当中总有六七个能够达到更换的要求。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不易了,这除了要拜现在的火枪制造工艺还很粗糙之外,还要拜枢密院和兵部的相关部门在王静辉的下不断改进原始的车床,使其在现有的水平上精度更加准确,运行更加平稳。
杨崇岳在接手火枪部队后,并没有把这珍贵的一万火枪部队拆开打散使用,而是一直保持着单独的作战序列,不过格外加强了其保护工作。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绝对不会把火枪部队排在前锋,就连渡过桑干河也是排在大军中后位的样子。
这一次相遇纯属偶然,辽国的两万骑军正从析津府赶往前线律黄镇准备伏击宋军,但却在半道上遇上了正在向析津府进发的火枪部队。在双方斥候遭遇后,便立刻将警报传回了火枪部队,火枪部队的指挥使则选择了周边相对比较高的一处土丘列队等待对手的到来,并且还派出了快马联系周边部队赶来支援。
尽管快一个月以来被宋军打得灰头土脸,但是辽军尤其是契丹骑兵是绝对不会被一万步兵给吓退的。若没有个四五万步军根本无法对辽军骑兵造成什么伤害,更不要说在行军过程中这种偶然相遇了。辽军骑兵将领在接到消息后便立刻向宋军扑去,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这股宋军击溃再赶往律黄镇。
宋军则是抓紧时间在赶上土丘后便立刻按照相关操典进行排兵布局。这一万火枪部队不是完全每个人都是手持火枪的,而是有着三十门火炮、两千多手持三眼火枪的骑兵和七千多火枪兵组成的混成部队。并且每个火枪兵还有弓弩、手榴弹等装备。在建军的时候,大宋枢密院曾经慎重地考虑了王静辉的建议,采用了这种混合成军的方式,毕竟火枪的威力虽然折服了大宋的众多文臣武将,但是细心观察之下还是能够发现它的弱点的——射速上慢,准备时间长。尤其是绝对不可以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作战,并且弹药消耗一空后只有挨宰的份。所以大宋统治高层也对火枪部队在一些环境下作战考虑了一番,除了有炮兵和骑兵混杂其中
由于几年前王静辉曾经对苏颂和沈括详细提起了“标准化”的概念,并且引用了秦军的后勤制度。尽管在这个时代标准化实施起来是极为困难的,但是秦朝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宋没有理由办不到,至少也可以模仿后世四五成的样子。尽管这种似是而非的“标准化”还很差强人意,但毕竟在军事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大宋作坊中的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艺制造了大量的火枪配件,这么多的配件虽然不能够保证和原武器配件做到严丝和缝,但是十个当中总有六七个能够达到更换的要求。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不易了,这除了要拜现在的火枪制造工艺还很粗糙之外,还要拜枢密院和兵部的相关部门在王静辉的下不断改进原始的车床,使其在现有的水平上精度更加准确,运行更加平稳。
杨崇岳在接手火枪部队后,并没有把这珍贵的一万火枪部队拆开打散使用,而是一直保持着单独的作战序列,不过格外加强了其保护工作。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绝对不会把火枪部队排在前锋,就连渡过桑干河也是排在大军中后位的样子。
这一次相遇纯属偶然,辽国的两万骑军正从析津府赶往前线律黄镇准备伏击宋军,但却在半道上遇上了正在向析津府进发的火枪部队。在双方斥候遭遇后,便立刻将警报传回了火枪部队,火枪部队的指挥使则选择了周边相对比较高的一处土丘列队等待对手的到来,并且还派出了快马联系周边部队赶来支援。
尽管快一个月以来被宋军打得灰头土脸,但是辽军尤其是契丹骑兵是绝对不会被一万步兵给吓退的。若没有个四五万步军根本无法对辽军骑兵造成什么伤害,更不要说在行军过程中这种偶然相遇了。辽军骑兵将领在接到消息后便立刻向宋军扑去,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这股宋军击溃再赶往律黄镇。
宋军则是抓紧时间在赶上土丘后便立刻按照相关操典进行排兵布局。这一万火枪部队不是完全每个人都是手持火枪的,而是有着三十门火炮、两千多手持三眼火枪的骑兵和七千多火枪兵组成的混成部队。并且每个火枪兵还有弓弩、手榴弹等装备。在建军的时候,大宋枢密院曾经慎重地考虑了王静辉的建议,采用了这种混合成军的方式,毕竟火枪的威力虽然折服了大宋的众多文臣武将,但是细心观察之下还是能够发现它的弱点的——射速上慢,准备时间长。尤其是绝对不可以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作战,并且弹药消耗一空后只有挨宰的份。所以大宋统治高层也对火枪部队在一些环境下作战考虑了一番,除了有炮兵和骑兵混杂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