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0章 cpu生产线

微米或纳米制程。每一次制程的进步都会对芯片制造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并演绎一个个经典的传奇。

    “随着单位成本的降低以及单个集成电路集成的晶体管数量的增加;到1975年,从经济学来分析,单个集成电路应该集成65000个晶体管。”这是1965年摩尔的预言,后来果然是这样的,从此使得英特尔的创建者之一摩尔的名声大振。后来,摩尔明确的提出“集成电路所包含的晶体管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事实上,这18个月的时间在很长时间内都被不断的缩短,但这并不影响大家把摩尔定律奉为经典。

    摩尔定律提出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个月就将翻一番。这意味着,只有不断提高工艺,增加晶体管集成度,才能提升芯片主频和性能。

    这意味着,只有不断提高工艺,增加晶体管集成度,才能提升芯片主频和性能。就这样,在1971年,intel发布了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4004采用10微米工艺生产,仅包含2300多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08khz。由于功能较弱,计算速度慢,4004只能用在busi计算器上。

    1983年,intel首次推出了新型处理器286,它含有13.4万个晶体管,频率为6hz、8hz、10hz和12.5hz。随后1985年,推出了386处理器,含27.5万个晶体管,频率为16~33hz,具备初级多任务处理能。到了1988年,intel为了应付ad的挑战提前发布了486处理器。这款经过3年开发和3亿美金投入的处理器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大关,主频也从25hz逐步提高到33hz、40hz、50hz、66hz。在486时代,处理器工艺已经全面采用了1微米工艺,并且在芯片内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这时芯片内的晶体管数量已经超过了最早的微处理器intel4004内晶体管数量的五百倍。

    张毕玄瞥了瞥嘴,实际上生产286的设备就算再先进,也先进不到那里去,最多是达到1.5微米的工艺水平,离生产486的设备差远了。别看从1.5微米到1微米这段看似很接近的差距,实际上差距可是非常巨大。不过,用生产286的设备去生产386勉强是够了,要想生产486处理器那是没门的。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486处理器芯片内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而286只是含有13.4万个晶体管,差距几乎达到9倍了。

    不过,把这达到1.5微米工艺的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