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2章 派系争斗

兄杨士骧同赴广州效命。李鸿章重回北洋大臣之位,杨氏二兄弟同回北京。此间,与庆亲王奕劻及袁世凯过往甚多。

    翌年,曾致书袁世凯主张镇压义和团运动,并担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中的联络员。

    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死后,杨转身投靠袁世凯,任洋务总文案献,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

    据说当约法会议成立时,袁世凯本来是打算把议长一席给梁士诒。

    杨度却在一旁淡淡地说了一句:“燕孙是国民党首领,国民党支部遍布全国”。

    袁马上脸色沉重地说: “他不合做这事。”

    杨这一支暗箭恰巧报了熊希龄组阁时,杨拟任交通总长,被粱冷冷地向袁说“皙子对交通外行”,便把交通总长的帽子打落了的旧怨。

    民国三年初,总统府中粤、皖两系明争暗斗甚为激烈,三月间杨士琦曾公开发表谈话如下:

    “别人骂我黄老主义,我实在无所谓。这和前清时有人骂我是袁党一样。那时,项城已下野,文敬(指其兄杨士襄)正任北洋大臣,所以我不能马上走。张文襄竟说: ‘两柱虽移植其一,中间则仍留一线。’两柱指项城和庆邸(奕劻),我是传达消息的一线。

    “武昌起义后,派我当议和代表,我以为非共和不足以渡难关,而共和必无良好结果,所以我辞职不干。过去两年间,我住在上海,或者就是实行黄老主义的时期。

    “项城再三电召,我为着老朋友的关系,既来则安,对于做官不做官的问题,更无所谓,既无做官的必要,亦无不做官的必要。前次梁秘书长发誓不做部长,我才答应担任交通总长。别人骂我是皖派领袖,我就是皖派领袖好了。”

    梁士诒以交通为基础,而实际上则掌握财政大权。当时北京**虽有财政总长,可是财政大权都集中在总统府内的财政会议。这个财政会议由袁世凯为召集人,而粱则为实际主持人。

    熊希龄内阁垮台后,财政权更集中到总统府了,甚至连收支一切多由总统批定。

    有一天,袁世凯对梁士诒说“财政窘迫若此,交通部总要帮个忙才好。”

    梁答:“请总统吩咐,要多少才够?”

    袁说:“每月总须有四五十万才够。”

    梁答: “那么就是五十万好了。”

    从此交通部每月便按时如数缴出。

    两杨反梁的得意之举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