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

他详细记述了莫塞尔河流域与莱茵河流域中部地区的经济生活和发展状况,本书为他本人赢得很高的声誉。另一本12卷本的《德意志史》,这是一本争议很大的书。

    兰普莱西是位史学革新者,他在校内创设的文明史和世界史研究所,原本只招收三四年级的学生。但当知道蔡元培是“清朝翰林”,便破例招他入学。受他影响,1910年至1911年,蔡元培还从事文明史和世界史的学术研究。

    蔡元培通过与德国著名教授们的“亲密接触”,接受了西方式基本的严格学术训练,形成了自己对现代学术规范以及大学教育模式的基本认知。

    因旺盛求知欲所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使蔡元培在德国的求学变得十分广博。学问的门类太多了,既要广博,又要一门深入。他博而学之,是为了精深做预备。

    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向来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到德国留学,觉得哲学范围太广,想把研究范围缩小一点,乃专攻实验心理学。我看那些德国人所著的美学书,也非常喜欢。因此,我就研究美学。但美学理论,人各一说,尚无定论,欲于美学得一彻底了解,还须从美学史研究下手,要研究美术史,须从未开化民族的美术考察起……”

    从上面这段话也可看出,这应该是蔡元培毕生提倡美学的发端。在莱比锡大学期间,蔡元培选读了几门美学课程,业余时间常常参观当地美术馆、博物馆。

    他还练习过钢琴和小提琴,观看了大量的话剧、小歌剧,对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在《自写年谱》中回忆:“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地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

    蔡元培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的“goethe所著《Faust》”,即歌德所著悲剧《浮士德》。

    歌德(1749 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浮士德》的创作一直延续了60年之久,是其付出毕生精力的巨著。这部作品概括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欧洲近300年的历史,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过程,深刻描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

    蔡元培很喜欢这部作品,他不但购买原著阅读,观看原剧演出,还选修了“歌德之戏剧”、“歌德《浮士德》注解”等课程,甚至去体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

    如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德国最大文学家哥德氏(Goethe)曾在来比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