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1章 美育

“美”的道路,一样可以抵达。

    为鼓励北大学生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发动师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各类社团,学校为之创造条件。

    1917 年 7 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成立,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胡佩衡等都是初创时期的导师。

    这个名师云集的美术社团组织,在推动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道路上影响深远。

    后来的美术大家李苦禅,就是在这里遇到徐悲鸿,并得到了艺术的入门教育。依旧是这些老师,依旧是在蔡元培的倡导下,一年后共同成立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如今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

    由于蔡元培的发起与鼓励,1918年在北大成立了音乐研究会,聘请著名音乐家萧友梅为导师。1922年成立北大的音乐传习所,宗旨是培养音乐人才,国乐专家刘天华是音乐传习所的导师之一。传习所师生经常举行音乐会,并出版《音乐》月刊。

    文学艺术社团、文学研究会、书法研究社等也纷纷成立。

    后来,张竞生还发起成立了审美学社,出版审美丛书。

    这种由蔡元培倡导在讲堂之外展开美育的活动方式,成了北大的一个传统。

    在很长的时间里,进入北大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这种课外的艺术氛围。国乐社、交响乐鉴赏会、文学社、新诗社、戏剧社等一到下午社会活动时间,就各自活跃起来。

    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又成立了由王朝闻、宗白华任指导的文艺美学研究会,公开出版《文艺美学》论丛。这要归功于蔡元培美育精神的鼓舞。

    正如梁漱溟在40年代所作《纪念蔡元培先生》一文所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全国,收果于后世。”

    蔡元培的美育精神影响之大,乃这种缘由。

    对于美育方面的人才,蔡元培更是格外爱惜。徐悲鸿、刘海粟和林风眠,无一例外均得助于蔡元培的提携。

    他在法国就慧眼识人,不遗余力帮助林风眠,资助其生活。1928年更是不拘一格任命,28岁的林风眠为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造就中国最年轻的一位大学校长。

    23 岁的徐悲鸿因时局动荡无法完成赴法的行程,滞留北京,也被求贤若渴的蔡元培请到北大,成为外国画部的导师。

    民国著名女画家、蔡元培最疼爱的女儿蔡威廉也任教于国立艺术院。

    教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