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8章 精彩篇章

自中国弟子来华讲学的邀请后,国内随之启动了杜威来华的接待事宜。

    1919年4月,蔡元培(1869-1940)致电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敦聘杜威主讲于北京大学一年。最后以五个团体的名义共同邀请杜威来华讲学。这五个团体是: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尚志学会。在邀请杜威来华过程中,南高师是最积极的,郭秉文亲赴日本,陶行知作为南高师的代表联络各方,并亲拟南高师接待杜威的办法数条,请胡适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江苏省教育会负责人沈恩孚(1864—1949)、蒋梦麟(1886-1964)等磋商。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作为杜威来华的知识普及和思想预热,胡适于3月在教育部会场作了四次《实验主义》演讲,演讲分七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实验主义的历史和詹姆斯的学说,后半部分主要介绍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包括哲学观念、论思想、教育哲学等内容。胡适为此次的演讲做了认真的准备。

    1919年4月27日,杜威等一行乘坐“熊野丸”号驶离了日本,于4月30日下午抵达上海,北京大学代表胡适、南高师代表陶行知、江苏省教育会代表蒋梦麟亲自到码头欢迎,并接到江苏省教育会招待寓沧州别墅下榻。

    表面来看,杜威来华,不过是他的中国弟子邀请老师游历中国并顺便讲学,但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