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

来不曾拿过一张毕业文凭。后来考留美官费,也不要毕业文凭。后来到美国,也只凭北京考试的成绩。我觉得那时代不用文凭只凭考试的办法倒是彻底的。”

    这段话也说明了,假文凭的泛滥成灾,确实是因为社会与体制对文凭的迷信而能力却被抛弃在一边造成的。

    当时民国的考试,与今天的考试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考试不但有笔试,而且有教授面试。

    据说,像当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负责面试时就曾经出过一道这样的怪题,要学生对对联。他出上联:孙行者,要学生对下联。当时确实难住了许多学生,但是却没有难住后来成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先生。周祖谟先生面对“孙行者”这个上联,脱口而出,就出了下联:“胡适之”。 "孙"对"胡",姓对姓;“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对“适”,动词对动词;“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陈寅恪闻后连连赞叹不已。胡适的名字无意中竟然也成了一道面试的考题。

    灵活的面试,很容易考出一个人的灵气,测出一个人的潜能。有了这样的考试,民国时确实把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学子选拔出来深造。当时的杨振宁、钱学森、钱钟书、钱三强、钱伟长、陈身省等这些民国青年才俊就是由这样灵活的选拔制度选出来的。

    是年,中基会受金价影响,经费拮据。胡适把编译委员会的预算缩减到4.6万元,并停止自己的月俸,改为公费200元。从7月起,胡适在北大支一个中国文学系教授的薪俸,每月400元,领取文学院院长每月的公费100元。

    1935年1月,胡适因接受香.港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到南方游历讲学。

    1月4日早晨,船到香.港时,天还未明。胡适站在甲板上眺望。他是第一次来南方,又是平生第一次接受荣誉学位,自然心境很好。看那晨雾中满山的灯火,真像一天繁星在闪烁,清朗而又宁静。

    登岸以后,驱车住进香.港大学副校长韩耐儿(Si

    William Ho

    ell)的家。港大文学院长佛斯脱(D

    .L.Fo

    ste

    )代为排定日程,陪同游览,香.港的海光山色给胡适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他在相关的文章中写道:“韩校长的家在半山,港大也在半山,在山上望见海湾,望见远近的岛屿,气象比青岛大连更壮丽。香.港的山虽不算很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