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

印仪器”,现在仪器被安放在江弯实验室的通风橱中,同时,学姐也和许秋、韩嘉莹他们进行了刮涂仪器操作方面的交接。

    许秋上周主要忙着大会相关的事情,几乎没有做实验,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突破15%的结果,只有他自己知道,也不好在组会上讲出来。

    于是,许秋决定把自己在大会上总结的内容,和其他人分享一下。

    这些内容对他自己来说,意义不大,不过对于刚刚入门的研究者,比如莫文琳、邬胜男她们来说,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她们这半年来虽然也都发了不少文章,但相对来说比较“偏科”,因为许秋只让她们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对于其他细分领域的了解相对比较少。

    现在刚好可以通过这次机会,让她们把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提升起来。

    知识总是不嫌多,就算暂时用不到,日后写文章,或者做实验的时候,说不定就用到了。

    韩嘉莹开始撰写H5给体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MCA,当前进度三成。

    同时,学妹还进行了关于PTQ1材料的相关表征,现在数据完整度大约七成。

    主要缺光源的数据,还有送样去的核磁等数据没有返回来。

    核磁的话,耐心等待即可,光源的话,在月底还有一次测试机会。

    这次光源测试许秋不打算过去,因为现在基本上课题组里全员都是熟练的光源测试工了,他去不去影响都不大了。

    另外,不论是H5还是PTQ1,这两个工作魏兴思都没有打算送样到NIM进行第三方检测。

    一方面,魏兴思组里的口碑已经打了出去,就算不做第三方检测,其他研究者也不会对结果进行质疑。

    毕竟是当下有机光伏领域世界纪录的保持者,都已经做到了13.5%,不至于在11%、12%效率的体系上造假。

    而且现阶段11%、12%的效率也已经属于较为正常的水平了,很多其他课题组都重复出来了这个结果。

    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省钱。

    第三方检测要收费可以理解,但收费收的这么贵,如果每个体系都检测一次,实在是有些遭不住。

    而且还得让人亲自去跑一趟送样,也是麻烦。

    这周的大会和邬胜男没太大的关系,因此她的工作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主要是继续润色杰青基金的申请书,顺带辅导两个本科生进行FOIC材料的合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