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

 不过,从概率学的角度上来讲,在保留两位小数的情况下,测出来结果是整数的概率大致是1%,他做了这么多批器件,遇到一次也很正常。

    同时,模拟实验室中叠层体系的效率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达到了15.37%。

    这也让许秋觉得自己当初优先选择叠层器件作为突破口,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因为叠层器件主要涉及到的是工艺方面的优化,在这一方面模拟实验系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而Y系列受体的开发,主要涉及到新材料的合成,相对更看重的是分子结构的设计。

    换言之,运气或者说技术成分比较大,只要分子结构不对,任你怎么优化工艺,那都是徒劳。

    现在15%的叠层器件效率数据,终于是一只脚踏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一个大门槛上,也意味着这个工作已经接触到了发表CNS文章的门槛。

    当然,想要发表CNS,单单15%并不是很稳,毕竟是要跨领域和其他热门领域进行PK。

    如果还能做的更高一些,比如16%,冲击CNS成功的概率就更高一些。

    而且,能不能上CNS是需要运气的,编辑的态度、审稿人的认可程度都是不确定因素。

    就算是普通的学术大佬,也不敢说自己做出来的一项工作,就一定能发表在CNS上,除非是诺奖级别的学者,那另说。

    毕竟CNS每年文章收录数量有限,成百万上千万的研究者,去竞争每年几千个名额,还是有些困难的。

    但不管怎么说,许秋现阶段取得这样的成果,一篇《自然》大子刊基本上是没跑了。

    因此,许秋打算做两手准备,首先肯定是优化叠层器件的性能,力图继续向上突破,16%、17%、18%。

    但假如当下的体系迟迟无法突破的话,那就以15%的效率去投稿《自然》或者《科学》。

    如果被拒稿或被建议转投《自然》大子刊的话,那么就勉为其难的在《自然·能源》、《自然·材料》、《自然·光电》这三个和有机光伏领域相关的《自然》大子刊中挑选一个。

    其实,许秋之前也有想过要不要把Y系列受体拿来做叠层器件。

    当时的想法是不太愿意在同一篇工作中,出现叠层和Y系列受体两个概念,这种就有些浪费。

    本来两个都有望冲击CNS的体系,合在一起,就算能发一篇CNS,那也是亏的。

    虽然有这般的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