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63 《科学》初稿完成,魏兴思的提议(求订阅)

不像是在试探,许秋便点点头:“好的。”

    按照惯例,一作加通讯的待遇,基本上只有非常强势的博后,或者已经有正式教职的课题组小老板,才有机会可以拿到。

    像之前连发五篇《自然》的曹某,他前面发的四篇《自然》,因为他是MIT博士生的身份,所以只是第一作者,而不是通讯作者。

    一直到第五篇《自然》,曹某才拿到了一作兼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

    这个通讯作者一拿,基本上就表明了这个研究者,已经是比较独立的研究者了。

    在学术圈的表现,就是正式剥离了学生的身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和导师平起平坐的存在。

    现在,许秋离这一步已经非常的接近了。

    当然,前提是他这篇《科学》能够顺利发表。

    魏兴思留了一个《科学》文章拷贝后,许秋顺走一瓶巴黎水,告退返回216。

    《科学》文章撰写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叠层效率从15.5%冲击到16%以上。

    不过,许秋没有立即投入到实验之中,因为他这周四还有一门考试,而且之前他完全没有复习,所以需要准备一下。

    周四的考试是开卷的《复合材料》,这门课程虽然在研究生阶段的内容更加深入了,课件也换成了纯英文的课件,但具体内容其实和本科时候大差大差。

    许秋估摸着,这门课程本科期间已经学习的部分,占比超过70%,研究生阶段只增加了不到30%的进阶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许秋只给这门课,安排不到一天复习时间的原因。

    周四,许秋带着打印好的课件以及制作好的目录,前往考场,开始考试。

    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许秋本科时的辅导员,于强。

    许秋对于强还是比较了解的,对方出具的试题特点就是题量非常大。

    这次也不例外,到手一张试卷正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分值的题目。

    好在,许秋的应试能力非常强,面对这种情况非常得心应手。

    考试时间是90分钟,在大约60分钟的时候,许秋就已经做到了最后一道题目,前面的90分基本上能拿85分以上。

    不过,看到最后一道10分的大题,许秋心中暗自感慨了一句:“于强还挺鸡贼的。”

    前面有90分的题目都是在课件上能够直接找到的,有些藏得可能比较隐蔽,但仔细找找也是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