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

拟实验室这边同样体系的结果,效率可以做到11%以上。

    这个工作能够发表在AM上,一方面可能她们是运气比较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工作的新意比较高,毕竟算是开创了一个小小的细分领域。

    另外,或许也与这篇文章挂了许秋、魏兴思的名字有关。

    这篇AM文章一共四位作者,马薇薇是四作加通讯,她的硕士生是一作,许秋是二作,魏兴思是三作。

    其中,许秋没有参与到这个工作具体的实验中,只是在对方投稿前帮忙改了改。

    不过,实验想法算是许秋提出来的,他挂个二作也并不过分。

    而且,这也是科研圈的游戏规则,花花轿子众人抬嘛。

    像学术大佬,动辄上百篇文章,近千篇的文章,很多都是挂名挂上去的,光靠自己一个课题组,是很难发这么多文章的。

    就算是大课题组,一年能稳定发20篇大大小小的文章,已经算非常难得了。

    大多数情况,都是大佬主动或被动与其他人合作,大佬提个想法,挂个名,其他人帮忙实现这个想法,最终实现双赢。

    第五篇工作,来自港大的严虎,他们发了一篇AM的子刊AEM。

    严虎课题组基于PCE11给体的衍生物,合成了一种类似于许秋之前做的PBT3T给体分子,将其命名为PffBX-T3。

    之后,他们将PffBX-T3给体材料与ITIC2受体材料结合,制备有机光伏器件,效率可达11.3%。

    这个工作没太大的亮点,就是基于给体材料的改性,因此只发表在了AEM上。

    现在有机光伏领域的门槛已经被许秋拉的非常高了。

    本来之前8%的效率还能够得上二区、弱一区,现在如果新意不足,就要10%的效率才能上的了弱一区,11%的效率也只能发表AM的子刊。

    当然,这是对于纯拼效率工作的标准。

    如果有其他亮点的话,比如马薇薇那篇,虽然效率差一些,但也可以上AM。

    第六篇工作,中科院化学所的卢长军课题组发表了一篇JACS。

    他们报道了一种有机光伏叠层器件,效率可达13.8%。

    用的材料大多都是老材料,底电池是PBDB-T:ITCC-M,顶电池是PCE10:IEICO,传输层材料使用了氧化锌、PEDOT:PSS、PCP-Na、PFN-Br。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