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95 漂亮国之行 十(求订阅)

90后来说,35岁仍然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门槛。

    博士后到了35岁,也是类似的,如果科研能力不足,混不到教职进不去高校,或者进入了高校,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考核,之后的日子就非常难了。

    年龄超限,体制内公务员进不去,去企业不一定收,高校也进不去……

    大概可以去做一做自由职业,去天桥上摆个摊,贴贴膜?

    或者回乡下科学养猪,研究“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对母猪产后护理的影响”?

    或者出一本书,名叫《我做科研那些年》?

    当然,如果是《我做科研那些年》,大概率要扑街,改成《那些年我与实验室里学姐学妹们不得不说的故事》,估计还好一些。

    除了博士向博后转化率比较低的原因以外,国内博后招不到人,也是因为在国内读博后,从定位上来讲,其实挺尴尬的。

    一方面,如果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现在的博后想在一本院校找个教职,简直比登天还难,除非手中有“硬货”,比如s,或者若干一区顶刊。

    不然就只能去二三本,或者职高大专,而这意味着未来的晋升机会极其渺茫。

    因为高校里的教授和学生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导师再nb,没有同样nb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用。

    现在都是讲求一个团体合作,学校的档次越高,招收到优质生源的概率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国内的博后基本上很难开展自己的工作。

    像组里邬胜男的情况属于特例,她跟着许秋混了不少文章。

    而大多数国内的博后在进组之后,日常的工作内容就是帮老板写本子,写本子,写本子……

    就算能够做实验,也多为老板指定的研究方向,实现老板的科研想法,自主性相对比较小,毕竟博后年薪20w+可不是白拿的。

    当然,如果博后自身有实力的除外,他们可以和老板平起平坐。

    科研圈,虽然也排辈论资,但那往往是做到最高级的时候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在没有做到正教授,拿到“帽子”之前,只要有实力、有科研成果产出就有话语权。

    不过,话说回来,真有实力的博士毕业生,基本上也不太会在国内找博后岗……

    国内大多数将来立志于从事科研行业的的学者,会选择在国外找博后岗,然后等博后出站以后,要么在国外留下来任教,要么回国走“千人”、“万人”之类的人才工程引进回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