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些说明(四)

起多大作用?比比皆是的不战而逃、不战而降!

    戒念在《北洋》中已经将陆军的战斗力无限夸大了,不要说是刘铭传,就是孙子复生拿这样的军队也没有办法。

    对于陆军,戒念也只有将刘铭传弄出来,由他来指挥铭军作战,而且是依托鸭绿江据守作战。摆出一副空架子而已,假使日本胆子再大点,凭借这吉野和浪速将北洋水师逼到军港里面不出来,完全可以进行跨海登陆作战,在辽南、山东等地开辟战场,那样后果会怎么样?

    北洋水师完整无缺的时候都没有对日本向朝鲜的运输线隔断封锁,更不要说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了,所以说时间越久,在陆战上对日本就越有利。

    负责谈判的是李鸿章,做为一个对自己手中筹码非常清楚的当代最有见识的政治家,你说他会主张拼死到底么?李鸿章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保守、避战的反面典型,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是中国官员中最为开放、见识最广、也是最有远见的官员,他避战就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手中的筹码相对于对手有多重,能不能赢得战争,在他看不到胜利的时候,为了避免巨大的失败他只有避战,可惜他低估了日本人的决心和野心,高估了列强国家的公德心和公正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终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至于慈禧太后,她最看重的首先是她的万寿庆典,在她的生日前结束战争是她最为期望的,只要李鸿章一纸奏章便可以轻易的改变她那可怜的进取心。另外战争失败的替罪羊是李鸿章——一个将淮军驻扎在北京门户的武装力量首领,她相信李鸿章不会背叛她,但是做为统治者是不会允许一直这样具有军阀性质的军队在卧室门口站岗的,况且恭王出山,李鸿章和恭王之间的关系在政见上他们至少是非常相近的,启用恭王是为了结束战争,但是任务完成之后也不可能将恭王给撤了打回冷宫,为了扑灭最后的隐患,将李鸿章送的远点是出于政治安全的需要。

    而打击李鸿章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满族贵族们强烈的需求,慈禧借助适当的时机来释放这种需要,以此来施展“制衡”之术,借此巩固自己的统治。

    《北洋》中的甲午战争,只是在日本彻底走上穷兵黩武之路前,将战争掐断,以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局来了结这场战争。日本人提出四千到五千万两的赔款计划,这是符合其本国需要的,也是考虑到战争进一步发展所要面临的风险——外国势力的干涉,这是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最为担心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是摄于北洋新购进的四艘战舰,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进一步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