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5 叠层器件,双倍的“快乐”(求订阅)

比较少的原因,不仅加工工艺的门槛比较高,还费事。

    而把这些优化放在模拟实验系统中进行,就相对简单一些,可能两三天就能完成现实中一个月的工作量。

    但同样,对叠层器件进行性能摸索的时间消耗,也是远超之前单结器件的。

    这便是许秋之前确定了以IDIC-4F、IEICO-4F为体系做叠层器件后,一直没有轻易更换有效层材料的原因。

    毕竟每换一个体系,都需要从头摸索一遍,消耗的时间成本会非常的高,何况那个时候,主要在优化传输层的结构,如果换了新的有效层体系,参照物就变了。

    总的来说,做叠层器件的时候,需要构建一个叠层器件阵列,一边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另一边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

    许秋在阅读Yang Yang课题组发表的叠层器件文章的时候,看到他们将这个阵列表现为一个二维图谱,横坐标是顶电池有效层的厚度,纵坐标是底电池有效层的厚度,中间用颜色和等效率线标注出对应坐标点的器件效率。

    此外,Yang Yang他们还绘制了一些关于叠层器件效率的理论分析图谱。

    这些图谱非常的直观,许秋决定同样将类似的方法应用在自己之后的文章当中。

    其他人已经造好了的轮子,自然没有不用的道理。

    周一,组会。

    吴菲菲带领的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

    叠层器件的制备与优化开始正常运转,她们参照有机光伏那边的经验,对自己的工艺进行改良。

    不过,因为上周许秋器件做的比较多,其他人抢不过他,像孙沃基本上都摸不到手套箱,所以钙钛矿团队上周加起来一共就只做了一批器件。

    看到这个情况,魏兴思也在考虑要不要尽快搬迁实验室了,现在只有两个手套箱,实验资源确实有些紧张。

    不过,想了想搬迁的难度,还是决定再等等看。

    好在,钙钛矿虽然只有一批器件,但器件效率相较于之前提升的还不少,从8%达到了9.6%,算是实现了一个小突破。

    另外,基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半透明器件,吴菲菲基于8%的效率,30%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的结果,开始整理文章,目标期刊JMCA。

    吴菲菲写文章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不到一周的时间,进度便达到了五成左右。

    现在钙钛矿团队大体的分工,是孙沃带着两个本科生负责干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